基本信息
褐家鼠属啮齿目鼠科,也褐家鼠称大家鼠、沟鼠、挪威鼠等。褐家鼠是家栖鼠中较大的一种,体长150~250毫米,体重220~280克。尾明显短于体长,尾毛稀少,尾上环状鳞片清晰可见。耳短而厚,向前翻不到眼睛。后足长35-45mm。雌鼠乳头6对。该鼠毛色有变,与其年纪、歇息环境有必定的联系,一般年少鼠较成年鼠色彩深。大都体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,毛基深灰色,毛尖深棕色。头部和背中心毛色较深,并杂有部分全黑色长毛。体侧毛色彩略浅,腹毛灰白色,与体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。
分布规模
别号大家鼠、沟鼠,俗称大耗子,属啮齿目鼠科。分布于全国各地,凡是有人居住的当地,都有该鼠的存在。是广阔乡村和城镇的最主要害鼠,数量多,损害大,是贮藏期苹果为害较大的害鼠之一。褐家鼠为家野两牺的人类伴生种。歇息地广泛。在居民区,常歇息于暗沟、厕所、厨房、食堂、下水道、仓库、畜禽棚舍、屠宰场、冷藏库、粮油加工厂、垃圾堆等处。在室外,歇息于河堤、湖岸、水沟、路旁、稻田、菜地、果园等处。在工矿企业、港口码头、车站、隧道、电缆沟、暖气沟,乃至火车、船只、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上都有其躲藏处。该鼠喜歇息于水源邻近,在歇息地挖土打窟窿居。室内常在墙缝隙、墙角下、地板下打洞筑巢;在野外,大都在田埂、沟边、渠边、塘边及河堤岸上打洞筑巢。
生活习性
自然环境
褐家鼠大多居住在窟窿里。褐家鼠的窟窿较为杂乱,洞道不但深并且分叉多,咱们在枞阳县长沙乡挖掘11窝褐家鼠鼠洞,均匀洞深1--1.5米,单个洞道深达2米,洞口均匀直径5-6厘米,每一个洞系有3~4个洞口,后洞口极端隐蔽,大都在草丛中或水平面下,咱们在挖洞时曾见过从水中逃跑的褐家鼠。窝以杂草:树叶、棉花等组成,均匀直径8-10厘米。
群居特性
褐家鼠歇息场所广泛,为家、野两栖鼠种。以室内为主,占80.3%,室外和近村农田分别为14.3%和5.4%。室内主要在屋角、墙根、厨房、仓库、下水道、垃圾堆等乱七八糟的隐蔽处营穴。室外则在柴草垛、乱石堆、墙根、暗沟边、田埂、坟头号处打窟窿居。其窟窿分布为:墙根占67.7%,暗沟占8%,柴草垛占7.1%,田埂占5.4%,其他占11.7%。 褐家鼠有群居习性,在族群里有明显等级制度,等级高的健旺雄鼠常把弱者赶出窟窿,独占几只雌鼠,占领多个窟窿。
迁徙特性
褐家鼠具有搬家习性,在室内食物短少,或密度过大时,搬家到农田制造暂时窟窿活动为害,但数量不大。同时,搬家与气候、时节、作物生长状况的改变有密切联系,并以此在室内与农田之间进行往返搬家。
饮食相关
杂食性。食谱广而杂,简直所有的食物,以及饲料、工业用油乃至某些润滑油,乃至垃圾、粪便、蜡烛、番笕等都可作为它的食物。但它对食物有挑选性、嗜食含脂肪和含水量足够的食物,其挑选食物随歇息场所不同而异。在居民区室内,喜吃肉类、蔬菜、生果、糕点、糖类等,还咬食雏禽、幼畜等;在野外,以作物种子、果实为食,如玉米、小麦、水稻、豆荚、甘薯、瓜类、葵花籽等,也食植物绿色部分和草籽,常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要食料,捕食小鱼、虾、蟹、大型昆虫、蛙类等,乃至捕食小鸡、小鸭等家禽。
食量大,耐饥力强。耐渴力差。据报道,每天摄食量占体重的5%~20%,吞饵量又与饵的含水正相关。其食量在不同时节、不同食物种类之间有较大差异。梁戴荣等(1988)用大米、稻谷、绿豆、颗粒饲料等8种食物的混合饲料,室内饲养体重285~315g的成年褐家鼠(男女参半),结果表明,其日食量以冬季最高(18.12±2.10g/只/日),夏天最低(11.8l±1.78g/只/日),全年均匀14.73±1.85g/只/日;饮水量以秋季最高(15.04±3.14ml/只/日),冬季最低(9.38±2.08ml/只/日),全年均匀12.57±2.12ml/只/日。范德林(1986)在室内饲养体重为150~4009褐家鼠,一昼夜能吃25~759面包,多者达l00g。也有报道,每只褐家鼠日食量为稻谷18.9g,大豆10.5g,花生8.5g,甘薯70.1g。日食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,并受光照的影响.在漆黑条件下取食量较大。
繁衍才能
褐家鼠繁衍力强,一年可产6~8胎。孕期3周左右,每胎产仔7~10只,多达15只。其繁衍期从1月下旬开端,到12月上旬结束,历时320天,12月中旬到1月中旬为滞育期。幼鼠产下后3个月左右即到达性成熟,寿命2年左右。褐家鼠食性广而杂,凡是人类所用食物,它都可以取食。嗜食肉类物品及含水分较多的苹果等果品,粮食类食品中喜食小麦、大米等。据测定成年褐家鼠均匀日食量为10.33克,年食量即3.77千克左右。